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年份 | 姓名 | 学科专业 | 导师 | 论文题目 |
2009
| 谢宇峰
| 免疫学
| 杨吉成
| 腺病毒介导的ING4和IL-24共表达对肝癌的抑瘤增效和化疗增敏效应及分子机制
|
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年份 | 姓名 | 学科专业 | 导师 | 论文题目 |
2009 | 雷哲 | 遗传学 | 张洪涛 | TGFBR1基因单倍型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 |
2009 | 姚义琴 | 药理学 | 谢梅林 | 阿司匹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MP-2/9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
2006 | 王燕 | 药理学 | 顾振纶 | 自噬/溶酶体途径在海人藻酸受体介导的神经兴奋性毒性中的作用 |
2006 | 张光波 | 免疫学 | 张学光 | 人B7-H3分子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
|
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年份 | 姓名 | 学科专业 | 导师 | 论文题目 |
2010 | 曹俊 | 病原生物学 | 高琪 | 恶性疟棒状体颈部蛋白pfRON2的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 |
2009 | 谢宇峰 | 免疫学 | 杨吉成 | 腺病毒介导的ING4和IL-24共表达对肝癌的抑瘤增效和化疗增敏效应及分子机制 |
2007 | 高玉振 | 药理学 | 蒋星红 | 大鼠电针镇痛及束缚应激后恢复速度个体差异的基因解析 |
2007 | 王国卿 | 卫生毒理学 | 童建 | 大鼠松果体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表达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钟控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
2007 | 孙中文 | 免疫学 | 张学光 | B7-CD28家族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共刺激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
2007 | 王勤 | 免疫学 | 张学光 | OX40/OX40L在T细胞上表达特性及其双向信号对T细胞共刺激作用机制的研究 |
2006 | 戚春建 | 免疫学 | 张学光 | CD40L/CD40及CD40突变体在人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
2006 | 叶震敏 | 免疫学 | 杨吉成 | 裂解型腺病毒基因治疗人肝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
2006 | 居颂文 | 免疫学 | 张学光 | 4-1BB/4-1BBL双向信号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
苏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年份 | 姓名 | 学科专业 | 导师 | 论文题目 |
2010 | 马铃兰 | 生物物理 | 洪法水 | 纳米氧化钛对小鼠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
2010 | 俞峰 | 胚胎生理与围产基础医学 | 徐智策 | 妊娠期尼古丁对胎儿和子代心律失常的影响 |
2009 | 雷哲 | 遗传学 | 张洪涛 | TGFBR1基因单倍型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 |
2009 | 刘晓晴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洪法水 | 稀土元素的独特理化性质与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的关系 |
2009 | 姚义琴 | 药理学 | 谢梅林 | 阿司匹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MP-2/9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
2008 | 刘泽毅 | 遗传学 | 张洪涛 | 3号染色体短臂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表型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 |
2008 | 苏明玉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洪法水 | 纳米TiO2在促进光合作用能量吸收、分配及转换中的若干效应 |
2008 | 孙凡 | 药理学 | 谢梅林 | 蛇床子素抑制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 |
2007 | 杨帆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洪法水 | 纳米氧化钛在菠菜光化学反应与氮代谢中的若干作用机制 |
2007 | 张岩 | 药理学 | 谢梅林 | 蛇床子素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006 | 吴呈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洪法水 | 金属离子与鱼类DNA的作用关系 |
2006 | 许夕慧 | 药理学 | 秦正红 | PGA1和锂盐合用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2006 | 杨亚萍 | 药理学 | 梁中琴 | 自噬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2005 | 王燕 | 药理学 | 顾振纶 | 自噬/溶酶体途径在海人藻酸受体介导的神经兴奋性毒性中的作用 |
2005 | 张光波 | , 免疫学 | 张学光 | 人B7-H3分子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
2004 | 陈雄艳 | 免疫学 | 杨吉成 | 人IL-2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