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双手握不住时间的沙,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学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2017年7月1日至16日,我院15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选修课以及及双学位的同学一行63人在学院副院长戈志强以及孙丙耀、许维岸、朱玉芳、吴均章、顾福根、崔勇华等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浙江西天目山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生物学野外实习。
7月1日上午,在医学部学术报告厅召开了2017生物野外实习的动员大会,同学们认真聆听带队老师对于天目山野外实习概况和相关注意事项的介绍。在对野外实习大体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后,下午同学们开始各自整理所需要携带的物品和相关用具,为即将开始的野外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7月2日,经过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抵达了天目山的实习驻地。当晚,在大家收拾好行李后,动物学组和植物学组的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动植物采集的基础知识和进行一些必要的技能训练,并对一周的工作进行了讲解。同学们都对野外实习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7月3日开始,进行为期6天的动植物标本的采集活动,同学们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对天目山实习区域中的不同路线进行沿途动植物的辨认和采集。植物学中,不同常见科的植物均有采集,在这个季节,主要采集是代表性植物的茎和叶,同学们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动物学中,以昆虫的标本采集最多,其他动物的采集也有一些获得,比如蛇类的采集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趣味良多。这六天里,早上采集材料,下午将所得的材料进行遴选,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成标本,晚上的则是分组在驻地的五楼平台进行灯诱昆虫或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树林溪边抓捕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在天目山核心保护区考察中,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攀爬和努力,从景区南大门经开山老殿并最终抵达天目山山顶——仙人顶。在登顶天目山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风景,也对天目山高海拔地区的动植物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考察,更深化了同学们彼此间的友谊。
从7月10日到7月13日,按照老师分配划分为动物、植物大类,每个小组自己设计课题,各小组独立自主地进行天目山生态调查,通过提出思路、实地考察,采集材料,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展开三天的生态调查。各组内每位成员积极投入,贡献力量,成员间团结协作,相互学习,一起为课题的完成不断努力着。11日,学院党委书记薛辉和副院长杨雪珍冒着炎炎的酷暑前来看望我们,参观了我们实习期间的成果,并来到了我们的宿舍,询问了大家在天目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叮嘱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中当心身体、注意安全。
7月14日,在实习驻地进行了本次野外实习的分类学以及操作技能的考试,通过识别标本,作答试题,对野外实习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次检验。7月15日,各生态调查小组进行了PPT的展示,每个小组在此调研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相关设计,也都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在各组课题的答辩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根据老师的指导建议,各组进行了修改和整理。经过报告和展示,大家再一次学习到了科研的过程与方法,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专业的理解更进一步地加深,三天生态调研的收获也是不言而喻的。16日,全体野外实习的成员搭乘校车于中午返校,结束了这次愉快美好、收获颇丰的野外实习之旅。
在为期半个月的天目山野外实习中,气温的炎热、蚊虫的叮咬、路途的艰辛,都没能阻挡大家在野外采集工作的进行,同学们有困难一起解决,有快乐一起分享,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在不同小组内形成了通力合作的氛围,大家精诚团结,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是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的团结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野外实习使我们学会如何鉴别动植物的每个种类,掌握鉴别物种的方法,学会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方法。老师详尽的指导、严谨认真的态度、丰富扎实的专业分类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同学们深受感动,激励我们不断努力汲取知识,丰富生物学知识体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野外实习的历程中,除了学习的收获和友谊的建立,我们也被天目山的风景的秀丽所倾倒,天目山一带景色怡人,山清水秀,民风质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一点也是弥足珍贵的。
2017的暑期生物野外实习在知识收获的喜悦中、在同学友谊的快乐中、在对天目山不舍的留恋中拉下了帷幕。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给我们的同学来锻炼自己,不仅学习知识方面有了实践的掌握和提高,在友情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大学,团体协作的机会不是很多,经过这半个月的野外实习,同学们彼此之间的友谊有了更好的凝结,更重要的,是这半个月来的经历将能成为每个人心中毕生难忘的永恒的记忆。
恰同学风华正茂,天目一行,硕果累累!
通讯员:2015级生物科学班李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