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29日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2004年被列为中管高校。学校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以实质融合求发展,以扎实苦干谋进步,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快速提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十二大门类,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制备、医学、轨道交通学科群。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4万余人。学校占地总面积5646亩,建筑总面积26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等仪器设备总值13.05亿元,固定资产总值54亿元,图书藏量454.24万册。拥有3家水平一流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拥有17名两院院士,2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3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05名博士生导师、1499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融合原三校传统优势和特色,部分重点学科专业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并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5所大学之一;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挥专业研究生的普通高校;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09年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2010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拥有5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基地。国家“质量工程”核心项目居全国高校前列:精品课程57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双语示范课程6门,教学名师8名,教学团队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特色专业19个。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强化卓越意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牢固树立人人成才、多元培养、系统培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等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
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按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原则,从2008年全面推进以“六制——选课制、专业确认与转换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优秀(特长)激励制”为核心,以“六选——选专业、选课、选师、选时、选培养环节、选方向”为主线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机制综合改革。对于具备特殊潜质的“怪才”和在某一学科有专长的“偏才”,提供“开小灶”式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学习环境上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学校自1992年开始创办形式多样的教改班,积极支持优秀学生早日成才。2008年10月29日教育部简报以《中南大学建立三种机制实施本科生个性化培养》为题对我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进行了报道。
学校凝练和发挥工科的传统优势和特色,2009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并于2010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学校定位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创立了“理念奠基、全程对接、深度融合、形成机制”的新型校企联合培养体;建立了“3+1;1+1;1+2”分阶段培养、多级进入、有条件转换、设置分流出口的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倡导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在数十年工程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南特色的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按照“求真求确,必遂必专”的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组建了“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进程;以学科为导向、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广泛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CBL)”等教学模式;实施医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试(MCQ)、“客观结构临床考核(OSCE)”、“临床观察考核(Observation)”,规范“标准化病人(SP)”,完善评价机制;建设基础与临床结合,理工文医结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注重在校教育与毕业后续教育的有机衔接,力求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医学领军人才和名医。
近年来,学校涌现了2008级本科生刘路这样的优秀基础学科人才,他于2011年攻克多年未解的数学难题,获得《符号逻辑杂志》主编邓尼斯•汉斯杰弗德教授的高度评价。
2.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精品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侧重基础、兼顾全局、发挥优势、保持特色、重点扶持、普遍鼓励”的原则,以国家精品课程为龙头和抓手,通过一流理念塑造课程底蕴、前沿教改构建课程核心、优秀师资提升教学质量、共享资源延伸学习空间、精品教材凝练建设成果、创新管理加速建设进程、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建成了近400门质量一流、受益者众、辐射面广、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优质课程,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参与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近2000名,受益学生超过3万名。
学校不断更新完善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开放与共享,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现有6门课程入围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2门课程已经上线。与精品课程建设相配套,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强调规范选用,鼓励优势学科自编教材,2006年以来,累计出版各类各级优秀教材300余本,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63本,教改成果在教材中得到科学凝练。
3.强化科研训练,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校打造一流实验教学平台,支撑卓越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学校筹资1.5亿元左右,按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学科大类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四级平台建设模式,搭建了以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共享开放的实验教学大平台。
学校不断促进实验室全面开放和高效运行,开放范围广、效果好。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主要采用课内教学实验和课外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开放,学生通过预约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科专业实验室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支持本科生开展学科交叉式、点单式实验探索,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科研实验室主要以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同时接纳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验室的充分开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
4.强化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校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确立了“自主是关键,个性为基点,兴趣是动力,项目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形成参与科研、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学校把创新基地建在学科,将学科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科研导师指导下早期进入科研。学校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双开放,实现学生练脑(创新思维)、练手(动手能力)、练口(交流表达)和练心(心智升华),促使学生“研中学”、“干中学”。
学校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在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8个课外研学学分,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学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系列资助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与校外研究院(所)、企业、公司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把教师和学生直接置于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中,激发创业激情。
2005年至今,我校超过95%的学生、80%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84人次获国际奖,1034人次获国家级奖、2074人次获省部级奖。2008年11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中南大学积极为学生打造创新平台》为题对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进行了重点报道;2009年2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载《由找“饭碗”到造“饭碗”—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改变学生就业思维》。2009年5月,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中,我校05级本科生王哲等人的创新项目“福娃”爬杆清洁除冰智能机器人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我校2009级硕士研究生李海星拼搏创业,获得“20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5.强化工程实践,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传统的有色金属、临床医学、轨道交通等优势学科,在面向相关行业、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思想指导下,以人才培养为联结点和发动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深入发展。学校发起成立并参与了“中国有色金属创新联合体”等10个战略联盟,与中国铝业、中国中铁等31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联合机构,实现了产学研由单一技术、单一项目、单一课题组合向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合作的跨越,被科技日报誉为树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标杆”。
学校强势科研支撑产学研合作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学校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1项;承担国家“973”项目24项,其中“973”(含重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4项;获国家科技奖22项,2008-2010年均科技经费稳定在10亿元以上。强势科研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合作,学校通过帮助企事业单位科技攻关、合作研发产品、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使人才培养更具现场感。
学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灵活多样,形成了几种主要运作模式:一是以优势学科的科研项目、科研条件为依托,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参加部分科研工作和新产品试制,形成了课堂有最新研究成果,生产工厂是学生实习的场所。二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的厂校、企校结合模式,让学生参加企业的重大技改或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联合攻关。三是利用知识优势,让学生唱主角,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将所学服务于社会。四是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每年有8000余人次的本科生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与训练。五是建立“学科性公司”,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高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得到了“真刀真枪”的锻炼。
6.强化素质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完善精神追求为目标,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校建立的各级各类学生艺术类社团有48个,平均每年组织各类艺术活动500余场次,参与学生达76000余人次,其中涌现了大学生龙狮协会、雷雨剧社等一批国家、省部级的先进典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了校园精神内核,相关成果获得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改革举措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确保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1.建立健全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学校将制订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在职称晋升、岗位分级等方面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进一步细化不同学科门类高职称教师给本科生授课的数量、形式和质量要求,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
2.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外语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开放、产学研校企联合培养、招生改革、教学改革等内容,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的良好氛围。
3.大力支持基础课教学
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对于主要从事本科教学的公共基础课及部分学科基础课教师,设立年度专项基金用于工作量补贴,并在校级奖励金评审中向一线教师倾斜,形成引导和保障教师专心教学的良好机制。
4.实施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发布制度
进一步健全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各二级教学单位的主要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加大学校实验室建设、教学经费、教改立项与评奖、评优与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之间的关联度,形成校内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价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