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是我国首个按照Flexner报告创办的实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医学院,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摇篮。自建校以来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学家、医政管理专家和学科奠基人。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在卫生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不公平。同时,全新的卫生挑战开始出现,人口和流行病学形势出现巨大变化,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所有人的健康安全。全球卫生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对医学卫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也提出为保障医改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这对我们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进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长学制医学教育(M.D)质量的国家标准,建立长学制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满足社会和卫生事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申请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为学校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校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和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好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医学教育,发挥对医改的人才支持作用,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二、工作方针
1.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核心。坚持老中青结合、医教研并重、管专学协调,发挥院校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培养服务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具有多种发展潜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2.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职业素养、临床技能和知识的协同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建设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医学院。
2.具体目标
(1)优化与发展高层次、长学制医学精英教育的理论与规律;
(2)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3)积极探索和建立充分利用院校合一的优势建设研究型医学院的运行机制;
(4)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
(5)建设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体系。
四、主要任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展“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计划”,系统地推进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材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宽(知识面较宽)、厚(基础比较深厚)、活(学得活、用得活、有创造性)、独(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能通畅地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特点,发展潜力较大,适应能力较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医学教育在教育学分类上属于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的教育目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提高、对医疗卫生体制的理解以及加强人际沟通技能的训练。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程,力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现有的方案基础上,更加强调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强调目前国际医学教育中除传授医学知识外,高度重视的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现代科学发展,加强课程的调整和整合,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包括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基础、临床和社会、人文、心理学的整合。实现国际医学教育中目前取得共识的多学科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 based)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循证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信息学、沟通交流、心理学、伦理学、社会服务、文化比较学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贯穿全学程的标准化病人训练(Standardized Patient Exercises)、以病人家庭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Family Centered Experience)、贯穿全学程的临床培训(Longitudinal Clinical experiences)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进课程的融合。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引入国际上通行的、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case study)、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ssion session)、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模拟教学(simulation)、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促进课程的整合。
4.临床教学改革
减少临床理论课时数,增加学生通过病例学习的机会。激发并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学生融入病房医疗团队(ward team),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通过病房医疗查房及教学巡诊,专题小讲课,见习医师午间巡诊,学生临床病理讨论会、临床放射讨论会、临床药理讨论会和临床伦理学讨论会等加强对临床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职业素养的培养。鼓励临床学科按照认知科学规律建立对重点疾病或问题的螺旋式纵向整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社区见习与教学。在坚持学生在二级学科轮转,夯实临床基础的同时,考虑开设与学生兴趣和未来职业取向有关的选修课,重视个性培养,使学生形成既具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5.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上载更多的课程资源,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开发及引进计算机模拟软件,增强学生诊断、治疗能力的训练。加强与学生全学程临床经历有关的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早期接触临床基地,加强标准化病人项目建设,将标准化病人引入早期基础临床,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病人在学生临床技能和沟通交流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模拟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6.探索建立既实用有效、又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及完善与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用,又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考核评价,尤其要加强目前国际上强调的对职业精神的考核评价。可考虑引入多种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的评估工具,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标准化病人考试(Standardized patients, SP),临床综合能力考核(Clinic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360度评估(360 degree global rating ),案例论文(Case Paper)等。
7.探索卓越医师培训计划与现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医师资格考试的衔接
发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制度的传统优势,争取将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医学教育体系,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在毕业后参加一定年限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完成整个医学教育的培养计划。
五、已经开展的工作
1.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
学校于2010年12月11-12日召开了医预课程改革研讨会。会议采取专题报告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学校专家委员会、基础学院和临床学院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清华大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有关教研室工作人员以及八年制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会议增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两校教师对协和教育体系及预科培养、清华通识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相互了解,探讨了在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下,如何优化医学预科教育,更好地实现医预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衔接与整合。
2.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学校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初步研讨制定了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培养目标、课程的框架设计、高层次学习产出。2011年2月24-25日学校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框架设计和考核设计组成员系统地向全校教学工作人员介绍了学校承担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工作计划以及框架设计和考核设计组的前期工作成果。在会议的小组讨论中,大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通过会议达到了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和集思广益的目的。
3.启动骨干师资培训
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进课程的融合。为促进课程的整合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2011年初启动了骨干师资培训工作,挑选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3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于2011年9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2月的进修,重点学习课程整合方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前这些教师已经学成回国,并举办了学习见闻交流会,围绕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模式变化、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师面临的挑战及不同学科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4.开展学习研讨会
2010年10月结合中华医学会(CMB)在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Lancet)上发表的文章《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学校邀请了中华医学会(CMB)主席Lincoln Chen与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成员深入探讨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人员和教师及时追踪国际医学教育新进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保障奠定理论基础。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重视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为了建立与新的培养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2010年10月学校召开了试题库与考试系统研讨会,邀请专家就“现代医学考核基础与理论题库建设及应用”进行了专题讲座,探讨了医学考试的基本模式、命题原则。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校将按照已经制定的方案,深入开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学校2012年还被列入财政部小规模特色高校试点,学校将把小规模特色高校试点经费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做出特色,弘扬协和精神。结合社会、经济、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民众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制定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框架和质量控制标准,实现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