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主办的基础医学姑苏论坛(一):脑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在独墅湖校区医学楼4楼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脑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加强学术交流和促进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邀请了多名来自全国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开展讲座,围绕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陶金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苏州大学及苏州医学院近年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情况,指出脑科学研究关乎人类认知的奥秘与健康的未来,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打造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李斌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脑科学研究是连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桥梁。他强调了脑科学领域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深化与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脑科学研究新的方法和思路,共同推动脑科学的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七位该领域国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分享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碰撞和启发。大会报告由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陶金教授、药学院王光辉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刘耀波教授,以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罡教授共同主持。专家报告涵盖脑科学的多个热点领域,既有神经发育与障碍的前沿探索,也有神经免疫、遗传机制等领域的深刻洞见。
大会报告上半场,北京大学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王韵教授以“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Neural Development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为题,介绍了表观调控分子CDYL在神经发育和神经发育障碍中的表观遗传调控,为理解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杰青、长江学者许琪研究员则带来了“小胶质细胞中RN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神经免疫稳态和突触可塑性”的研究成果,报告揭示了RNA去甲基化酶FTO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趋化反应、吞噬反应、突触修剪,和免疫监视功能,进而影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最终影响行为。厦门大学国家杰青张杰教授的报告围绕“Menin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支架蛋白 menin如何参与神经发育、抑郁、衰老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过程,并提出menin可能是连接衰老的遗传、炎症和代谢因素的关键蛋白。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国家杰青、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孙衍刚研究员以“躯体感觉上行传递机制”为题,介绍了全面的脊髓投射神经元分子图谱,为深入研究脊髓上行通路和理解躯体感觉系统奠定基础,并有助于指导开发新的躯体感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大会报告下半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杰青、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李明研究员通过“精神疾病的遗传机制”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多组学的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特别是中国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的系统遗传学分析,并揭示了精神疾病风险基因AS3MT突变体在双相障碍发病中的机制研究。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国家杰青、上海市领军人才张玉秋教授介绍了“Descending projection neurons in the 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ex regulate neuropathic pain and locomotion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大脑皮层下行投射神经元在感觉、运动和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疼痛调节机制的理解,还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独特视角。浙江大学国家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沈颖教授在报告中聚焦“小脑-大脑投射网络在自闭症小鼠中的结构畸变”,阐明了小脑在自闭症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参与精神和认知行为的环路机制。全院师生近两百人旁听了专题讲座。与会者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现场互动频繁、气氛活跃。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凯最后进行了总结致辞。他对所有报告人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脑科学研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期待未来各院校加强合作交流,在这一领域不断突破,创造更大的成就。
本次基础医学姑苏论坛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脑科学的学术盛宴。全院师生近两百人旁听了专题讲座。与会者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现场互动频繁、气氛活跃。与会者师生纷纷表示,论坛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更为未来科研工作注入了动力。通过这次盛会,展示了苏州大学在脑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我们期待,基础医学姑苏论坛成为推动基础医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为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成新贡献。
(基础医学院 陆薇薇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