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早在千年前,药王孙思邈便在《大医精诚》中指出,每一位医生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秉持高尚的医德。
“课程思政”作为实现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路径,正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如何科学定位“课程思政”?如何将“大医精诚”的精神融入医学课程教学中?近日,我院特别邀请深耕病理学教学四十余年的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原副教授、原苏州医学院教学督导邓敏老师,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传经送宝。
邓敏老师曾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及校级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多项,拥有丰富的教学教改经验。作为一位党龄比教龄更长的老党员,思政素养深厚。她以“为什么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做什么?如何做课程思政?”三大核心问题为主线,系统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路径与实践策略。
讲座伊始,邓老师借助“雨课堂”发放问卷,调研参会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别开生面的互动迅速拉近了与在座各位老师之间的距离,也为整场讲座营造了良好氛围。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邓老师首先帮助大家理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强调两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她指出,医学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比如,1963年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成功案例的引入,可以促进医学生以时年33岁的陈中伟院士为偶像勇于创新,也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各个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过程。这不仅展现了医学技术的突破,也体现了医者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榜样、增强专业认同的典型素材。
邓老师特别强调:“思政不是说教,而是润物无声。”她建议教师要善用鲜活的历史素材,挖掘身边人、身边事,构建接地气、有感染力的教学思政案例库。同时,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差异化的思政育人方案,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此外,邓老师还呼吁,教师们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平台,将“德乃医之本,立人先立德,”的理念深深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大医精诚”的精神真正内化为医学生的价值追求。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座进入互动交流环节。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的傅奕老师、王悦老师,病原生物学系的许静老师,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的孙自玲老师,以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的赵颖老师等教师纷纷发言,分享了各自在思政融入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困惑。

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育才”的使命,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引导者。唯有具备“大格局”和高度职业素养的教师,方能培育出堪担时代重任的医学新人。
此次讲座让大家明晰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与实践要点,拓宽学术视野,掌握实用技能与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承了严谨治学态度与创新精神,传递了行业文化与价值理念。未来,学院将持续挖掘优质资源,邀请更多权威专家,丰富讲座主题与形式,搭建更广阔交流平台,加强与师生互动反馈,定期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助力师生成长,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动学院学术与文化建设
(基础医学院 谢芳 撰稿)
